中庸麻雀史觀

第十三章 ~ 門前論

以日本現代麻雀為首的部份章法,會非常重視「門前清」,一手牌門前與否往往會對得分有很大影響。 相反地,「中庸」等的一些章法裏,門前清的比重較輕,或甚至如舊章裏比重近乎零。 本章主要討論「門前重視」的利弊。

日本現代麻雀的「門前重視」性質

日本古典麻雀「門前清銃和」加10副,去到日本現代麻雀,不止加上了「立直」, 另外大部份的主要和種,要麼必須要門前清才可以計,要麼鳴了牌便要扣番。 另外近年的「一發」及「裏ドラ」等許多濫賞規則,都是特別優待門前清(立直)的手牌。

門前清的重要性,是日本雀迷的常識。 例如「立直」「三色同順」「平和」的牌,計4番7700點,但是如果吃了牌的話, 無立直權利,平和不計,三色同順降為一番,只得最低的1000點。 有很多牌,一旦副露,得分便大打折扣。

「鳴牌減番」規則的起源

現今日本現代麻雀的門前重視性質,主要有三個要素: 一是「立直」,一是「鳴牌減番」,一是新興「一發」與「裏ドラ」等的濫賞。 立直在前一章「立直論」詳論, 新興濫賞就無謂多講,這裏就討論一下鳴牌減番。

日本古典麻雀的和種番數,跟從古典時期的慣例,眾多和種都是一番。 因為「平和」「斷么九」等容易的和種也同值一番,出現了番值的不平衡,便開始了增值的風潮。 一些刻子類型的和種,例如「對對和」、「三色同刻」等,便增值到二番。 但是順子類型的和種如「三色同順」、「一氣通貫」, 不知怎的卻變成只有門前清的牌才增值加番,鳴了牌便停留在一番。 這有可能是「立直」或「門前清自摸」複合計算的訛傳,但這機會不大, 相信多數是日本人在「立直」環境下形成了門前重視的觀念,有意地這樣改。 「混一色」「清一色」加到了「三三制」的番數,也還是鳴了牌要扣回一番。 「平和」及「一般高」也變成只限於門前,鳴了牌便降為0番,這些就真正的是扣了番; 這可能是因為和種分值平衡的問題,想改善從日本古典麻雀起便偏袒了平和太過有利的毛病吧(因為多複合), 但鳴牌減番只是把平和有利改成門前清平和有利,不能全面地解決問題。

「門前重視」其實不合造牌麻雀的理念,對遊戲性有損

表面上看來,門前清的手牌難度較高,所以門前重視看似合理,符合造牌麻雀的原則。 但是門前重視其實不合雀理也不合造牌麻雀的理念,對麻雀的技術性及娛樂性都有損。

麻雀是四人玩的遊戲,四人之間本應有透過鳴牌的互動,門前重視卻鼓勵玩家單純地摸打, 抑制了四家之間的互動,令麻雀變成了四個人圍在一桌各自玩單人遊戲,損害麻雀的遊戲性。

就技術性而言,門前重視弊多利少。 一手牌能否門前清完成,運氣(摸手)佔的因素重於技術(觀察他家、引張等), 門前重視便是單純獎賞運氣好的人。 如果配牌不是很好,就算努力造牌,也多會需要鳴牌才能造得成, 門前重視令努力造牌者得不到應有回報,反而鼓勵玩家沿最快捷的道路走向單純的平和牌, 這違背了造牌麻雀的目的。另外門前重視鼓勵玩家忍手不鳴牌, 拖慢了遊戲的節奏,增加了流局的機會,令遊戲變得沉悶

從造牌麻雀的理念看,把許多和種都分開門前與否來評價, 這是純粹按難度來分別,但與許多和種的理據 (手牌的美感,即牌組的系統性及一貫性)無直接關係, 所以只是勉強硬加的分別,不能算符合造牌麻雀的理念。

麻雀有鳴牌的機制,鳴牌是雀理上當然的行為,無理由要罰減番,門前重視其實違反雀理。

中國麻雀的副露策略

日本現代麻雀的支持者,會說保持手牌門前「應是」麻雀重要策略, 中國麻雀鼓勵玩家胡亂吃、碰,技術性較低。

那只是先入為主、本末倒置的說法。從技術性的角度來看, 中國麻雀絕不是鼓勵胡亂吃、碰,因為副露了的牌會被鎖定, 不單止限制了以後手牌發展的自由度,而且當入張不順、和牌無望而想棄和作防守的時候, 這更會減少安全牌的選擇數,增加放銃的風險(這點比起立直規則,也更加自然合理,亦更有深度)。 對於牌章高的人來說(習慣了三番起和等強迫造牌的章法者不算), 一局牌太早、手牌未定型的時候(未齊搭,即未到三入聽)不宜太急鳴牌, 因為以後入張很有可能變得比副露了還靈活,而且亦很有可能重複摸入吃了的牌, 現在不吃後來確定想吃時也往往會再有機會。 但是在手牌已定型、只是在等某幾張牌來入聽的時候(特別是一入聽), 或是不鳴也難有改善的牌搭(邊搭或字牌對子等),就沒有什麼理由不去鳴牌; 門前重視對這些明顯應該鳴的牌作減番懲罰,不自然、不合理地拖遲了牌局的節奏, 亦增加了運氣成份,只是獎勵摸牌運氣好的人, 對能預計上家打牌、懂扣起下家要牌的高手不利

鼓勵明顯應該鳴牌入聽的一、二入聽牌也盲目地去等摸牌入張, 筆者不覺得那有什麼技術可言。

日本現代麻雀的門前重視帶出番數的不平衡,違反造牌麻雀的理念

細看日本現代麻雀,雖然和種種類的選擇頗佳,但一些和種的番數就未能反映其難度, 特別是鳴牌減番的情形,許多和種的番數都是嚴重偏低

例如「三色同順」及「一氣通貫」,玩中庸章法的朋友都會深明這些和種的難度,鳴了牌只算一番是明顯偏低。 另外「混全帶么」,這是較難以門前清完成的和種,與「斷么九」同算一番也是明顯太低。 「一般高」實戰難度大於「斷么九」,為什麼「一般高」要減番但「斷么九」鳴了牌卻可以照計? 「混么九」及「三色同刻」這些刻子類型和種,也是因為門前重視(順子重視)的環境, 所以久被忽視,明明番數過低卻久未調整。

最糟糕的,就是複合和種的手牌,因為幾個和種各自都要減番, 合起來便減了許多番,造到了也勞多利少。

這些番數的不平衡,意味著手牌的得分未能反映出手牌的美感與難度, 成為了日本現代麻雀的「偏癖」,妨礙了日本麻雀去表現造牌麻雀應有的技術性及趣味性; 這些偏癖令打牌策略偏向於一側,損害了遊戲的多樣性,令對局變得千篇一律。 日本麻雀空有較接近理想的和種列表,很是可惜。 對於日本現代麻雀這過度重視門前清的毛病,筆者常貶稱為「門前濫賞」。

「不聽罰符」規則的背後動機,是「門前濫賞」之過

日本有些地方採用「不聽罰符」的規則,就是說到自然流局時, 手牌沒有聽牌的幾家要支付合共一定數額的分數(多數是3000點)給聽牌的幾家。

這也是不合雀理的怪誕規則。麻雀的目的是和牌,聽牌也只是為了有和牌的機會, 流局就是無勝負的一局,無理由按聽牌與否來分勝負。 在技術方面,到終盤放棄聽牌以避免放銃是當然策略, 只顧自己聽牌而亂打一通是初學者的低劣章法, 日本麻雀的全銃制也是為了著重防守,無理由立規則去鼓勵這樣亂打。

為什麼會流行這規則呢?筆者覺得背後原因,是因為日本麻雀很容易有很多流局, 流局多就會很悶,所以就採用罰符規則,既可以在流局時也分到勝負, 又可以籍鼓勵各家保持聽牌,來增加放銃及和牌的機會。 流局多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日本麻雀的「門前濫賞」拖慢了遊戲節奏, 減低了各家的入聽效率,另外全銃制太過鼓勵棄和也有影響。

新章等對「不求人」的濫賞

新章等的現代中國麻雀,「門前清」計一番,「自摸」計一番, 「不求人」(門前清自摸)又計一番,合起來便有三番,稱為「一摸三」。 ¹

這有濫賞之嫌。本來古典後期「門前清自摸」的一番,論難度雖看似合理, 但仔細分析下便察覺有獎勵容易的順子手牌的傾向(見 「平和論」)。 後來發展到「門前清」銃和也可以加番,這便將這個和種降到平和級的難度, 應否有一番的價值成為疑問。 (但在新章連邊、嵌、獨都計一番的環境裏,這看來又不見得特別過份。) 問題是門前清銃和計一番的話,門前清自摸概念上是其上位和種, 同樣只計一番好像有點失禮,所以又再加多一番,然後又再加上舊章裏訛傳而來的「自摸」一番, 這樣一個一番難度(「三三制」標準)的和種便輾轉地昇值到三番,跟「混一色」等看齊。

以上的論據千瘡百孔,不求人不應有三番的價值。 首先自摸的一番本身是訛傳而來,本來就不應該計。 (見「自摸論」。) 另外說「不求人」是「門前清」的上位和種,這是把結果現象倒轉過來當做原因來說: 本來「門前清」(本義即「不求人」)是一番和種,按難度等應沒有再加番的價值, 後來把和種條件擴闊到門前清可以銃和,這只是和種定義的改變(有點像從「金雞奪食」改變到「搶槓」), 不一定要誕生出上下位和種,換句話說,如果把門前清的定義改成可以銃和的話, 那麼門前清的手牌只加上最後自摸的一張,在和種理據上沒有足夠的差別要訂此為上位和種。 尤其是如果自摸本身已經算一番的話,不求人再加第三番就是重複了獎賞 (另外從和種理據的角度來看,如果相信自摸一番是從「門前清自摸」訛傳而來的話, 現在就變成了同一個和種數了兩次,違反了「複合加算規則」的背後原則),這會破壞章法的全體平衡。 說到底,「不求人」沒有三番的難度,計三番只是勉強因為下位和種把其價值推高了。

但說到章法的全體平衡,新章本來就是只求增加和種,對造牌麻雀的理念卻缺乏明確的意識, 所以要修正的,也不止一、兩處地方。²


注:
1 : Perlmen & Chan, p.82
2 : 例如 邊、嵌、單釣也加一番, 比較起上來「不求人」算三番也只是彼此彼此。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